您好,欢迎来到 酷创意+ 思维分享专栏
上一讲
我介绍了 空隙填补术
知道了在旧的事物里寻找空隙
可以发现各种创意机会
这一讲
我要再介绍一个新的产生创意的方法
再定义术
教你如何让旧事重现生机
2007年的时候,乔布斯在iPhone发布会上说,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。
苹果的这种颠覆式创新,一直被人津津乐道,很多公司也模仿苹果,说自己重新发明了电视、电吹风、汽车等等。
这种氛围,有没有让你觉得,要搞个创意,一定要发明个新东西,做些颠覆性的事情出来?
其实,创意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,你甚至什么也不用做,只需要把自己的眼光变新,用新的眼光去看事情,旧的一切就会有全新的变化。
一、相同的事情,不同的定义
什么意思呢?
茑屋书店是日本的一家传奇书店,它的社长增田宗昭在1983年刚创业时,手头资金不够,所以要跟银行借钱。
银行为啥会这么认为呢?
原来,茑屋书店是第一个在书店里做DVD租售的公司,当时日本的DVD都是用买的,一片大概600日元,而增田宗昭采用的是租借模式,一张DVD三天收150日元租金。
所以银行就问他说,DVD是一片可以卖600日元,现在你租一片才150日元。
增田跟银行的人说,我不是做租借。
你们借钱给人家叫金融,我这个叫“物融”,就是我拿物品来做金融。
增田宗昭的这一招,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,但是他给了自己的租借业一个新的定义:
这种不发明新东西,重新定义的方法,叫做“再定义术”,也是我这一讲要给你介绍的创意思维方法。
二、改变行业面貌的再定义术
在实际的商业世界中,再定义术特别重要。
你在逛商场的时候,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:
你现在看上去,这种摆放很很稀松平常,但是在一百多年前,商场刚出现的时候,货架可不是这样的。
那时候,商品不发达,普通人买不起什么东西。
你想想,这些贵族到了商场买东西,自然是不可以自己去拿商品来看,要吩咐店员来伺候。
那么,商场是怎么由封闭式柜台,发展成为现在的开放式货架的呢?
这还得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起。
第二次工业革命后,新兴的中产阶级开始大量崛起,他们取代贵族,成为商场消费的主力军。
和贵族不同的是,这些中产阶级不习惯处处有人伺候,但是,商场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,还是像以前那样,都是封闭式货架,你要看个东西,需要先招呼服务员。
这样做,就带来一个问题。
你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
所以,在封闭式柜台的商场买东西,压力其实蛮大的。
我们都知道,有用户痛点就意味着需求,有需求就有商机。
他怎么抓住的?
在塞尔弗里奇眼里,商场不是提供各种商品,让人来购物的地方,而是一个让人休闲、体验购物乐趣的场所。
当他对商场有了这种定义后,他的做法就全都变了。
在塞尔弗里奇开的百货公司里,所有的货架都是开放式的,顾客可以不需要店员的帮助,自由地拿取货物。
这样一来,如果你不想买某件商品,只是看看又放回去,就没有任何压力了。
而且,商品的陈列方式改变后,店员的态度也会改变。
而现在,每一个看商品的客人都可能会买,店员的态度就会变得亲切,顾客的体验也就会变得更好。
你看,新的眼光产生新的定义,新的定义就会产生新的改变。
再定义术的三个切入点
看到这,你可能会说,这个再定义术这么棒,它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可以做吗?
我有三个切入点让你参考:
第一,很简单,也很直接,就是我们要不断地问自己:
比如,你是在卖窗帘,还是在做调节光线的生意?
茑屋书店就说它不是开书店,而是在提供高品位生活的解决方案。
苹果公司全名里本来有个Computer,后来他们把Computer拿掉了,为什么?
所以,再定义术的第一个要点就是:
当然,重新下一个定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再定义也有好坏之分。
此时你得记住第二点:
比如说,你现在是卖车,你不能再定义说我是大车。
举个反面的例子:
美国的铁路公司一直亏损,为什么?
如果它能再定义自己是交通业,它就会成为汽车工业以及飞机工业最早的投资者。
第三,再定义不是一劳永逸的事,你要时时问自己,时时换角度。
为什么?
社会集体的行为是会创新的,变化每天在发生。
比如说,以前人们买东西的时候,要看产自哪个国家。
后来,人们的关注点由国家变成了公司,比如你是要买索尼还是松下,要买奔驰还是宝马。
现在,大家开始注重的是个人,比如,你买的产品是谁设计的?
你看,消费的焦点一直在变,从国家转到公司,再到个人。
所以,作为一个创意人,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要审视身边习以为常的事,重新认识这些事物在大的结构里面的位置。
简单地讲,睡着的兔子会被再定义的乌龟给超越。
本讲小结
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:
创意,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。
如果你想产生新的创意,可以经常问自己:
再定义的时候,要关注角度而不是尺度,并且它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,你需要经常审视,变换角度。
本文由易公子撰写,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酷创意